close



文/羅斯提

愛情有種魔力,就是把自己變成另一個理想中的自己。有時是為了能與對方齊頭並進,有時則是盼望能給予生命另一種沾上甜蜜後的厚度。不管是哪一種,戀愛為平凡的生活激起漣漪,至於波紋能散到何處?永遠是個未知數。

《交響情人夢》電影版《交響情人夢 最終樂章 前篇》接承日劇結局,敘述千秋王子和野田妹到巴黎求學,千秋王子擔任擁有傳統歷史的盧馬列交響樂團新任指揮,野田妹則努力要通過音樂學校的中高難度測驗,希望自己能和學長千秋王子同台演出。

然而,千秋王子發現盧馬列交響樂團成員們散慢懶惰,音樂水準參差不齊,要帶起這些團員表演,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而野田妹雖然也是音感超強的鋼琴學生,但她很快地發現,音感強、記憶力好,其實離天才還有一大段距離。兩個在巴黎同居的愛侶逐漸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音樂上遇到的困境也等同於愛情裡的寫照。

千秋王子在愛情與音樂間顯然只能專注一項,野田妹聆聽千秋王子在台上表演「巴哈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她發現自己想和千秋王子同台表演的夢想猶如癡人說夢,根本遙不可及,感觸良多而獨自落淚。那淚水是一種領悟,一種瞭解原來自己和所愛的人之間的差距。

你期望能變得和對方站在同樣的水平線上,不管是生活價值觀、學經歷、興趣、脾氣個性,種種與生俱來的先天背景,都能透過後天磨合而產生共通點。野田妹的心酸領悟並不在於她的雙手能否掌握樂譜間的樂理精神而彈奏出動人樂章,而是和千秋王子的距離,是那麼遙不可及。

過去,人們總愛用「門當戶對」作為一對愛侶應不應該在一起的基本設定,新時代來臨,門當戶對這個觀念已然落伍,但這些愛人間的磨合,不也是另一種「門當戶對」的考驗?

其實有些天賦本來就不是靠努力就能追趕得上的,愛情也不見得是靠「努力」的指數來決定兩人心跳頻率能否達到同燈同分。特別是愛情,本來就不是以努力來取決升降資格,愛情裡有著基本順眼/順耳法則,先天氣味相投,才有機會進入下一關卡面試。

《交響情人夢 最終樂章 前篇》點出了一般愛情片裡都避開不談的元素,也就是談論「我們是多麼不同的兩個人」。只能說,愛情的現實差距,需要理想來支撐冒險浪漫,但不需要因為現實分野而否決相愛的機會。


── 99.03.24/自由時報/生活副刊/兩性異言堂






似乎有那麼一點,
能夠體會野田妹的感受。


雖然我會轉科並不是因為要跟你在一起,
直到真正在一起之後,
我才慶幸地想:「幸好我轉科了」

當你那嚴厲的父親詢問起我的科系,
我幾乎想像得到,
當你回答「圖傳」或者「化工」時,
他心裡對我的觀感及諸多揣測。


即使我現在的學業離身邊的同學還是有段差距,
但我一定會把握剩下的這學期。

最近聽到有很多考上不錯學校的學長,
都是在二升三的暑假奮發向上的(連吳叁鏡校長也是喔),
況且我還有你的愛,
更值得我去努力。

為了能夠真的配得上你,
我會加油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